|
《河图》《洛书》探 秘 《洛书》之謎 《洛书》探秘 孔子在《易传》中提到“洛出书”,但对《洛书》并没有作文字上的表述。陈抟的《龙图序》也没有提到此图。可恰恰出土文物却有此图,这就形成了千古之谜! 笔者认为,研究历史问题,离不开产生它的历史时代和历史环境,要将其放回产生它的那个历史年代,唯物地、辩证地去研究、解读它。远古时期,人们为了生存自觉不自觉地去探索天、地之间的秘密,揭示天体运动的规律。然而,在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,他们只能靠五官来认识世界,而这种认识过程又是缓慢的、渐进的。他们可能首先认识到了“日”和“月”,之后又认识了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五星及其它们的运动规律,用结绳的方法将其记录下来,这就是《河图》。再后他们认识了北极星和北斗星,掌握了二十八宿的运动规律,于是产生了《洛书》。 四仲星和二十八宿 《尚书·尧典》记录了古人对天象的认识,这是现存的最早的一部天文书。为了便于讨论,现抄录于下: (帝尧)乃命羲和,钦若昊天,历象日月星辰,敬授人时。分命羲仲宅嵎夷,曰旸谷,寅宾日出,平秩东作,日中,星鸟,以殷仲夏,厥民析,鸟兽孳尾。申命羲叔宅南交,平秩南讹,敬致,日永,星火,以正仲夏,厥民因,鸟兽希革。分命和仲宅西,曰昧谷,寅饯纳日,平秩西成,宵中,星虚,以殷仲秋,厥民夷鸟兽毛毨。申命和叔宅朔方,曰幽都,平在朔易,日短,星昴,以正仲冬,厥民隩,鸟兽氄毛。帝曰:“咨!汝羲暨和,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,以润月定四时,庶绩咸熙。”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,尧舜时就已经有掌管天文的官,并积累了丰富的天文知识。当时设立了五个天文官,羲和是总管,坐阵中央,羲仲、羲叔、和仲、和叔是分管东、南、西、北的天文官,他们居住的地方很遥远,“嵎谷”是日出的地方,“昧谷”是日落的地方,“幽都”是最北方,“南交”是最南方。他们的分工是:羲仲是春官,负责测定春分(二月)的时间;羲叔是夏官,负责测定夏至(五月)的时间;和仲是秋官,负责测定秋分(八月)的时间;和叔是冬官,负责测定冬至(十二月)的时间;然后将测的结果报告给羲和,由他进行调整确定。他们预测的依据是星鸟、星火、星虚、星昴四仲星所在的位置。
1978年,在湖北省随县发掘的战国时期曾侯乙墓出土的衣箱上,绘有彩色的二十八宿天文图,箱盖顶中央书写一个篆书大“斗”字,四周书写着二十八宿的名称。这说明,古人很早就认识了这种天文现象。河南濮阳西水坡M45号墓出土的四具古尸及其肢骨,据专家考证,墓主人头南足北,按北斗星方向安放,四周是按着青龙、朱雀、白虎、玄武和二十八宿规律排列的,这是沉睡在地下的古代天文图。
二十八宿分野说 古代有“二十八宿分野”之说,将二十八宿分别与地域相 随着时代的发展,十二州的名称有所变化。《史记·天官书》载“十二州分野说”: 角、亢、氐,兖州。房、心,豫州。尾、箕,幽州。斗,江湖、牵牛、婺女,扬州。虚、危,青州。营室至东壁,并州。奎、娄、胃,徐州。昴、毕,冀州。觜海、参,益州。东井、舆鬼,雍州。柳、七星、张,三河。翼、轸,荆州。 《逸周书》、《吕氏春秋》也有相似的记载。把地上的十二州与天上的二十八宿相对应,用天象来断地之四季变化及吉凶。 十二州是用“十二地支”(子、丑、寅、卯、辰、巳、午、未、申、酉、戌、亥)表示。
我们将上面谈及的二十八宿和十二分野归结起来,列成下表:
此图是洛书仲夏日天地交图。白圈一、三、五、七、九是天数,故用圆图表示;黑点二、四、六、八是地数,故用方图表示。 图现在的位置是仲夏之日。图中白圈表示阳,阳气由北始生,故用一个白圈表示;至东阳气渐长,为三个白圈;至南阳气正极,为九个白圈;至西阳气渐消,故用七个白圏;接着返回正北,周而复始,但阳气始终没有消尽。 仲春之月,四方之星,各居其位,故星火在东,星鸟在南,星昴在西,星虚在北。仲夏之月,则“鸟”转而西,“火”转而南,“虚”转而东,“昴”转而北。仲秋之月,则“火”转而西,“虚”转而南,“昴”转而东,“鸟”转而北。仲冬之月,“虚”转而西,“昴”转而南,“鸟”转而东,“火”转而北。四仲星的推移(实则是地球在转动)便产生了春夏秋冬四季。中为北斗星,用以校正四时。北斗星是人的肉眼天天都能够观察到的一个星座。《史记·天官书》说:“斗为帝车,运于中央,临制四乡,分阴阳,建四时,均五行,移节度,定诸纪,皆系于斗。”古人认为,北斗星是天体的中央,外有四仲星,以其相互运动来定四时。 方图是大地示意图。四组黑点分列四隅,代表阴。阴气始于西南,故用二个黑点表示;长于西北,用六个黑点表示;盛于东北,用八个黑点表示;至东南阴气渐消,用四个黑点表示。根据二十八宿分野,便可知道地上的年、月、日、时及四季的变化。 圆图是以四仲星为标识的,从中间以扇形分列二十八宿。以北斗斗柄所指角宿开始,自西向东排列,与日、月视运动的方向相同,这就与地的方图相交。从示意图可以看出,四仲星和二十八宿,一半在地上,一半在地下,只有在南方才能考定。
上一篇:《洛书》综述 下一篇:河、洛产生年代及相互关系
|
日月易网版权所有 电子信箱 gaofan3120@sina.com 建议使用IE5.0浏览器、分辨率1024*768以上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