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《河图》《洛书》探 秘 《河书》、《洛图》之谜 (二)“龙图三变”说 陈抟得《龙图》,《宋史·艺文志》载,陈抟著有《易龙图》一巻,现已失佚,仅存《龙图序》。陈抟在《序》中说:“且夫龙马始负图,出于伏羲之代,在太古之先。”说明此图不是陈抟杜撰的,是太古伏羲氏传下来的,是画八卦的依据。“然则何以知之?于夫子三陈九卦之义,探其旨,所以知之也。”怎么知道是伏羲所作呢?是根据孔子的论述,得知“是《龙图》者,天数而示之,伏羲合而用之,仲尼默而形之。”“天数示之”,即是《易传》所说的仰观俯察所得的天地之象;“伏羲用之”,即是伏羲用这些认识始作八卦;“仲尼形之”,就是孔子用文字将其表述出来了。 陈抟说是伏羲得到了龙马图,其依据是孔子在《易传》中说的。然而,孔子只是说伏羲“始作八卦”,并没有说伏羲得到了河、洛;“圣人则之”,没有说这个圣人是就是伏羲。这个谜待后我们再进行讨论。 陈抟在《序》中提出了“龙图三变”之说,一变是“未合之数”,陈抟说:“天之垂象,的如贯珠,必有差,则不成次序也。”即“散而示之”,此时,“圣人不得见其象”,是天地未合的图形;二变是“已合之序”,此时“圣人观象而明其用”,是天地已合之图;三就而成龙马负图,即《河书》、《洛图》。 元代张理在《易学图说》中,对“龙图三变”作了详细说明和图解,现一并介绍之。 龙图第一变 《序》说:“始《龙图》之未合也,惟五十五数。上二十五,天数也。中贯三五九,外包之十五,尽天三、天五、天九、并十五之位,后形一、六无位,又显二十四之为用也。兹所谓‘天垂象’矣。下三十,地数也,亦分五位,皆明五之用也。十分而为六,形地之象焉。”
请看下图: 这是天地未合之图。以白圈为天,以黑点为地。此图上图天数排列以五个为一组,即“天五”。横向三组,纵向三组,即“天三”。横线点数相加为九,竖线点数相加也是九,即“天九”。横向和竖向点数之和皆是十五,总数为二十五,这是天地未合之数。天数“一”与地数“六”皆不配位,故起作用的数是二十四。 此图下图是地数。天数以五为单位,地数以六为单位,每六个为一组,共分五组,总点数为三十。张理说:“上位天数也,天数中有五,分为五位,五五二十有五,积一、三、五、七、九,亦得二十五焉。五位纵横见二,纵横见五,三位纵横见九,纵横见十五。《序言》中‘中贯三五九,外包之十五’者,此也。下位地数也,地数中于六,亦分为五位,五六凡三十,积二、四、六、八、十,亦得三十焉。《序言》‘(三)十分而为六,形地之象’者,此也。”
龙图第二变 在上图的基础上,演变成已合之图,见下图: 这个图是怎么演变出来的呢? 此图的上图是天数变图,是在第一变的天图演变而来。未合之天图共有五组,将上一组去四留一,左一组去一留四,右一组去二留三,下组去三留二。中间不动。这样所余一、三、五仍为阳数,用○表示;而二、四则变成了阴数,用●表示。 被去掉的这十个○到那里去了呢?它隐藏在下图的“十”之中。 下图为地数,在未合六组之地图中,上组六加天图左边去掉的那个“一”则为七,左组六加天图右边去掉的“二”则为八,右组六加天图下去掉的“三”为九,天图上去掉的“四”加在中间为十,下组不动,这样天图减下来的十个○都有了位置。变化之后,上七、右九为阳数,用○表示;左八、下六、中间十为阴数,用●表示。 这样的加减似乎很麻烦,其实,在上面的天图各组数目上各加“五”,就成了此图的倒图。 这样变化以后,上图的点数是十五,下图的点数是四十,合而仍为五十五。上图中的五组,即一、二、三、四、五之数,表示五行之生数;下图中的五组,即六、七、八、九、十,表示五行之成数。张理说:“一、、二、三、四,天之象,象变于上;六、七、八、九,地之形,形成于下。上下相重,而有五行,则左右、前后生成之位是也;上下相交,而为八卦,则四正、四隅、九宫之位是也。” 龙图第三变 在第二变的基础上,再经第三变就形成了《河图》、《洛书》。变法有二: 一是两图相合,把上图倒过来与下图合,即天一与地六相重,地二与与天七相重,天三与地八相重,地四与天九相重,天五与地十相重,这就是五行生成数相合而成《河图》,是五行生成图。 二是两图相交,上图的中间“五”不动,下图的中间“十”不用,将两图的奇数分居四正位,偶数分居四隅之位,这样形成的图就是《九宫图》,即是《洛书》。 张理的“龙图三变说”是否就是陈抟的本意,后人有不同的看法,因为陈抟所说的只是《河图》,没有涉及到《洛书》,这尚是一个疑案!
上一篇:河、洛综述 下一篇:“图九书十”和“图十书九”说
|
日月易网版权所有 电子信箱 gaofan3120@sina.com 建议使用IE5.0浏览器、分辨率1024*768以上 |